前總統定罪,台灣民眾看法兩極
譯者:奧斯不來陳
陳前總統的支持者宣稱該判決是出於政治動機。
記者 Cindy Sui 報導 |
綜觀台灣,對於台北地方法院以貪汙罪判處前總統陳水扁終身監禁一事,輿論眾說紛紜。
不過──根據分析家指出──至少有件事情是確定的,那就是法庭對於扁案的嚴峻處刑,將會加深台灣目前掌權的國民黨,以及主要反對黨民進黨之間存在已久的敵意。
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徐永明指出:「判決之重超出了原先的預期,而導致的結果就是藍營(國民黨)與綠營(民進黨)之間的對抗,將會比過去更加嚴重。」
該案自從2008年11月──陳水扁遭到逮捕那一刻,就已經吸引了台灣2300萬國民的注意。
|
Lee Hao-ping |
在台灣短暫的民主歷史中,陳水扁案可說是空前絕後。
第一位來自反對黨的總統,陳前總統曾經誓言根除過去一黨獨大體制下的腐敗景況,但日後卻被以貪汙罪名起訴。
台灣一般大眾對於該案的處理方式,有許多不同的看法。
當多數人認為在陳前總統被起訴的罪名中──包括侵占國務機要費(embezzling from a special state affairs fund for the president)、收受賄賂(accepting bribes),以及洗錢(money laundering)──至少有幾項為真時,仍然有許多人相信陳水扁案的審理過程,乃是反映了台灣的政治,而非出於司法系統的運作。
「扁案與政治有所關聯。」台北居民Tseng You-yi表示:「他們必須將陳水扁關進大牢,他是民進黨的領導人物,而國民黨並不希望民進黨再次崛起。」
陳水扁的支持者──包括那些不認同自從1949年國共內戰後,由中國來到台灣的國民黨的舊住民(long-time Taiwanese)──相信本案只不過是單純的政治報復。
陳水扁認為國務機要費的使用規定並不明確。 |
他們表示陳水扁受到不平等的對待,並認為在執政黨中的貪污官員也應該要受到審判。
但是批判陳水扁的人──包括在2006年舉行靜坐抗議,要求陳前總統為其所背負之貪污嫌疑辭職的數萬名民眾──則認為本案判決是一種進步:「即便是身為前總統也會遭到懲罰。」
「這樣的處刑很好,陳水扁做錯了事情,所以他應該要承認錯誤,特別是在他拿走了這麼多錢之後。」台北居民Lee Hao-ping表示:「本次判決將會警告目前以及未來的台灣人總統(Taiwanese presidents)──他們不能隨心所欲,也不能和商人有所勾結。」
陳前總統堅持自身的清白,並指出這些錢是選舉時的政治獻金(campaign contributions),另外台灣模稜兩可的法律,也並未詳細規定國務機要費(presidential fund)應該如何使用。
部份分析家認為陳前總統的聲明──宣稱本案乃是當前政府針對他的政治迫害,而目的就是要取悅中國──可能是事實。
陳水扁身為總統時,曾試圖爭取已經自治許久,同時也渴望擁有國際認同的台灣的主權獨立,但是台灣卻依然被中國視為版圖中的一部分,並被隔絕於聯合國之外。
自從陳前總統在2008年5月卸下總統職權之後,台灣的政策方針十分戲劇化地轉而傾向中國。
目前的行政團隊積極投入與中國間的直航與船運航線,並歡迎中國的熊貓、觀光客以及官員。
兩岸之間的關係
這些政策上的改變,遭到部分台灣人──包括陳水扁──的激烈抗議,認為與中國拉近關係將會傷害台灣的主權。
長榮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李憲榮表示:「很顯然地,國民黨與馬英九總統認為如果不把陳水扁處理掉,他將會對兩岸關係以及國內情形帶來麻煩;陳水扁依然擁有大批的支持者。」
這次審判也引起了部分法律專家的關切,特別是針對在審判中途──前任的法官已經准許陳水扁可交保獲釋後──更換合議庭的三位法官。
在台灣的法庭中,通常沒有陪審團。學者則把陳水扁案視為台灣這個年輕民主國家,司法系統是否獨立運作的考驗。
他們指出所有貪污的官員都應該受到同樣的處分──無論他們是什麼黨派。
陳水扁妻子駁斥針對她的指控,已交保獲釋。 |
非常諷刺的是,至少有一位以上的法官,將陳水扁以濫用國務機要費(presidential fund)的罪名定罪,但是對於馬英九在2008年當選總統前、擔任台北市長期間,與陳水扁案同樣性質的濫用市長特別費(special mayoral fund)一案,卻宣判無罪開釋。
台北地方法院的發言人黃俊明,否認了上述的所有說法。
他向BBC表示:「法官乃是依法審理,並作出獨立的判決。在這之中並無政治力的介入。」
陳前總統很有可能會對本次判決提出上訴。
究竟台灣的法庭是否會在9月25日的羈押庭上宣布釋放陳水扁,情況尚不明確。而本案中的其他13 名被告──包括陳前總統的妻子、子女以及團隊──也尚未決定是否提出上訴。
分析家表示,將陳水扁關在牢裡,也許會讓正在追求與中國更緊密經濟連結──包括一紙極具爭議、可能在明年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(譯註:即為ECFA)──的政府行事方便許多。
本篇新聞引用自BBC新聞網:http://news.bbc.co.uk/2/hi/asia-pacific/8251411.stm